極致視駕路特斯Elise 塵封的一百匹樂趣
電氣化技術把很多原本復雜的事情變得趨于簡單,就像在內燃機框架下,每10匹馬力的技術精進就需消耗天價的研發資金,甚至還要搭上工程師團隊金貴的腦細胞作為代價。而如今,我們卻無法再用量化性能的傳統方式去衡量一臺車的好壞,皆因一些從未觸及汽車領域的新勢力集團,也能輕易制造出千匹級別的速度怪物,顯然,這是極具顛覆性的……不過,一腳電門的快感真的可以取悅所有人嗎?相信在開過這臺路特斯Elise后,你也會得到一個拒絕的理由。
我知道在這樣的趨勢下抵制電氣化有些“大逆不道”,但不可否認它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磨平了汽車產品在感性層面的個性棱角,同質化正在由表及里的蔓延開來,駕駛樂趣也在趨于無限簡化的不可逆過程中,所以像路特斯Elise這樣的純粹機器,早已成為了一種頗顯另類的稀缺資源。
“通過輕量化實現性能”,這是Lotus創始人Colin Chapman最初提出的造車理念,而眼前這臺誕生于2002年的第二代Elise同樣嚴格遵循著這一定律。首選,它采用了輕型鋁板結構底盤,無需焊接的粘合工藝將底盤的總重量控制在了70kg以內。車身則由玻璃纖維打造而成,依此進一步為減重服務,很難想象,Elise的整備質量還不足800kg。
袖珍的體量自然也是減重的不二法則,就像阿爾法羅密歐4C與阿爾派A110也采用了同樣的策略。Elise的車長僅為3785mm,軸距不過2300mm,在加上低矮的車身,使其很容易隱藏在車流之中。當然受益于英國對中置跑車的美學理解,Elise的吸睛程度絕對不亞于亞平寧半島的那些天之驕子。
流經車身的空氣可謂各司其職,一方面可將發動機和水箱積攢的熱量快速排出,同時位于前艙、車尾的快速空氣通道,也制造出了可觀的額外下壓力。
車尾視角下的Elise顯然要更耐人尋味,它那頗具復古氣息的原型尾燈、標志性的后窗結構,以及融于車尾形面的鴨尾設計,都透露著一臺純粹傳統英倫跑車所應具備的獨特腔調。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作為入門車型的Elise并不具備夸張的尾部擴散器,但鋁制后唇的傾斜設計同樣可以通過增加車底空氣流速的方式換取壓力。
以并不優雅的方式擠進車內,首先征服你的一定是毫不妥協的賽車氛圍——包括裸露的鋁制座艙、低矮的坐姿、不修邊幅的裝備工藝,都最大限度地將“簡陋”美化成了“純粹”,甚至就連關閉車窗還要耗費幾分體力,然而這些冰冷的觸感卻能令習慣了舒適圈的人們重燃駕駛的欲望,狹小的空間中似乎蘊含著返璞歸真的無限魅力。
不好意思,方向盤也并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助力,它只負責將最直接的路感傳遞給你。腳下三個鋼制踏板等距排開,在腳感與線性程度上均無可挑剔,可想做出完美的跟趾動作并不是什么難事。不過相對于阿爾法羅密歐4C而言,我還是更傾向于意大利人執念的地板式設計。
手動變速箱與機械手剎雖然早已化身為一眾性能車的吹噓資本,但路特斯眼中,這卻是一臺“汽車”最常規的操作,而并不是駕駛樂趣的唯一表達。可能出于年代久遠維護欠佳的原因,這臺5MT的入擋多少有些生澀,但在短行程以及完美的齒比設定中,依然可以輕易找到已刻入骨血的賽道基因。
Elise的乘坐體驗也足以顛覆你對賽車座椅的認知,它幾乎不會提供任何緩沖與過濾,哪怕是路面上幾毫米直徑的石子,也會出現在你臀部的感知范圍內。但好在路特斯為賽道玩家預留了四點式安全帶的安裝孔位,并貼心地在座椅兩測安裝了小型氣吹,駕駛者可通過手動打氣的方式令座椅“柔軟”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