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價格戰 合資汽車真的有得選?
“價格戰”打到今天,關聯其中的車企大多都有些“身不由己”的味道。
參與?還是退出?都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了。
7月22日,蓋世汽車注意到, 針對近日業內流傳的“廣汽豐田將跟進寶馬等豪華燃油品牌退出價格戰的策略不再降價”的消息,廣汽豐田相關人士回復相關媒體稱:“官方從未說過退出價格戰。”
該人士還表示,意外被卷入寶馬此次事件,廣汽豐田車型還是會有優惠價格,只是優惠價格趨向穩定。
實際上,關于是否會有大批量合資車企選擇從“價格戰”中徹底退出,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答案或許否定的的意味更多。
當比亞迪將燃油與新能源兩大“戰場”合并“廝殺”,橫亙在A級和B級車兩大市場以低價展示出“以一敵百”的氣勢,已非各車企選擇不“陪玩”就能從“價格戰”中“全身而退”的了。
被推著“前行”,合資“進退維谷”
但值得注意的是,進入7月中旬,BBA先后排好順序,陸續透露出退出“價格戰”的端倪。
早前,曾有博主在社交媒體平臺透露,因價格戰導致門店虧損嚴重,寶馬計劃從7月起通過減少銷售量來穩定價格,以緩解門店的經營壓力。
對此,7月12日,寶馬中國在回應退出價格戰傳聞時表示,下半年寶馬在中國市場將重點關注業務質量,支持經銷商穩扎穩打。隨后,奔馳、奧迪也被曝將退出價格戰。
那么,BBA能退,就代表全部合資車企也可以退嗎?合資能通過單方面退出價格戰從而避免打擊嗎?
從BBA的品牌角度來看,其定位高端,品牌積淀和企業信譽是這些車企賴以生存的重要維度,“走量”并非第一要義。
有觀點認為,BBA控量保價有利于品牌價值的修復,新車售價動輒“打骨折”會降低消費者對品牌的向往度,不利于長期發展。
此外,從銷量數據來看,已經參與過“價格戰”的BBA發覺,降價保量效果并不明顯,絕非良策。
官方數據顯示,寶馬上半年全球市場累計銷量109.6萬輛,同比增長2.3%,但在中國市場卻同比下滑4.2%至37.59萬輛。
無獨有偶,梅賽德斯-奔馳上半年全球總銷量下降6%至96萬輛,在中國市場交付超35.26萬輛,同比下降近6%。
這或許是BBA決定不再深度參與“價格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消息面上看,近日,隨著BBA打響“反價格戰”第一槍,大眾、豐田、本田、沃爾沃等多個品牌均決定,從7月起調整終端政策,降低終端優惠力度,或不再進一步降價。
需要提及的是,上述外資在國內的合資車企品牌大多定位中低端,主打性價比,以“量”取勝。
正如業內人士分析所言:“汽車品牌競爭的下半場雖然以‘價格戰’開場,但最終要以技術戰和價值戰決勝。”
然而,在中國汽車市場范圍內,從電氣化與智能化的技術和價值維度來看,上述車企似乎并未體現出具備差異化的競爭力。
價格戰終止,誰說了算?
這些因素部分合資車企自然知曉。
以廣汽豐田為例,有經銷商透露,廣汽豐田的促銷活動通常在每個月的下旬進行,本月也不例外。
包括第9代凱美瑞、鋒蘭達、威蘭達在內的多款車型正在參與7月份的限時促銷,消費者在購買指定的2024款新車時,可以享受到最高2萬元的置換補貼,以及5000元的新車補貼。此外,經銷商還將根據車型的不同,額外提供5000至7000元的終端補貼。
事實上,無論是定位高端的BBA,還是定位中低端的部分外資、合資車企,現如今,是否退出“價格戰”都不是能夠自己決定的,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無論燃油還是新能源車企,無論外資、合資還是自主,都是被“推著”走。
被誰推著走?
首先是燃油車被新能源電動汽車推著走。
今年6月,國內新能源零售銷量為85.6萬輛,批發銷量為98.2萬輛,二者新能源滲透率分別達到48.4%和45.3%,均刷新最高紀錄。
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零售與批發銷量分別為411.1萬輛和462.0萬輛,市占率為41.8%和39.3%,同比增加近10個百分點。
此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2024新能源汽車消費洞察報告》預計,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含乘用車與商用車)滲透率將接近40%,且新能源車意向購買用戶已與燃油車旗鼓相當。
其次,大部分車企被比亞迪推著走。
雖然說在國內汽車市場中,價格戰最初由特斯拉在2022年年底掀起,但這家車企定位中高端,且在價格戰中徘徊不定,幾次在漲價和降價之間來去自如,鮮少對大部分車企產生較大影響。
最終將“價格戰”推向高潮的,還是從中低端起步的比亞迪。
現如今,即使面臨眾多車企的“口誅筆伐”,比亞迪也未有終止“價格戰”的意思。
2024中國汽車論壇上,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在演講中表示:“只有充分競爭,倒逼行業自主創新,才能為市場和客戶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服務,才能讓中國品牌向世界延伸。”
他還強調:比亞迪對“卷”的理解,總結下來是,中國汽車是越卷越強,越卷越好。
換言之,時至今日,當“價格戰”愈演愈烈,如果比亞迪不喊停,鮮少有車企能夠以優雅的姿態“擅自離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