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吉利等爭相擁抱DeepSeek AI化再提速
得益于AI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新一輪汽車技術革命的深入推進,汽車行業正從前幾年的 “軟件定義汽車” ,快速邁入“AI 定義汽車”變革新時代。
從智能座艙到智能駕駛,從汽車的設計、研發,到生產、銷售乃至使用,如今AI身影在汽車行業可謂無處不在,已經深度融入了汽車產業的每一個環節,全方位、深層次地重塑汽車行業版圖。
近日,DeepSeek火爆出圈,在汽車行業再度掀起一股AI融合熱潮。
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繼1月28日DeepSeek日活躍用戶數(DAU)首次超越豆包,2月1日其DAU已經突破3000萬大關,成為史上最快達成這一里程碑的應用。
DeepSeek火爆出圈的同時,其憑借更高效的模型架構和算法,強大的推理和泛化能力,以及低成本優勢,正在云服務廠商、芯片公司以及諸多下游應用領域,引發一股適配和部署熱潮。特別是在汽車行業,短短一周DeepSeek已經吸引了近20家車企及核心技術提供商廣泛接入,試圖借助其強大的AI能力,進一步加速汽車智能化升級,在 “AI 定義汽車” 的時代浪潮中搶占先機。
車企競逐AI新范式,加速DeepSeek“上車”
在智能汽車領域,DeepSeek正成為繼ChatGPT之后又一備受矚目的現象級應用。
2月6日,吉利汽車宣布,其自研大模型與DeepSeek已完成深度融合。按照吉利官方公布信息,與DeepSeek-R1模型深度融合之后,吉利將對星睿車控FunctionCall大模型、汽車主動交互端側大模型等進行蒸餾訓練。
所謂“大模型蒸餾技術”,是一種將大型復雜模型的知識,通過特定的算法和訓練過程,遷移到小型高效模型的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會讓小模型模仿大模型的行為和決策方式,如此一來,小模型不用像大模型那樣進行大量復雜計算和學習,就能具備和大模型類似的能力,同時還具有運行速度快、占用資源少等優點。
通過蒸餾訓練,吉利就將DeepSeek-R1的強大性能遷移到了星睿車控 FunctionCall大模型上,在不降低性能前提下,提高運行效率和響應速度。融合后的系統可以基于車內外場景,主動分析用戶潛在需求,讓智能汽車真正從“被動響應” 轉變為“主動服務”。
在汽車圈,吉利是首家官宣與DeepSeek達成合作的車企。緊隨其后,東風汽車、上汽、廣汽、長城、長安、比亞迪、一汽-大眾、一汽紅旗、零跑、smart、億咖通、斑馬智行等整車廠及Tier1,也于過去兩天相繼宣布完成與DeepSeek的模型融合,即將或正式上線相關應用。
其中東風嵐圖計劃于2月14日通過OTA更新,率先在嵐圖知音上推送深度融合了DeepSeek能力的嵐圖逍遙座艙AI智能體服務,全新嵐圖夢想家將同步搭載。東風猛士917優化后的智能座艙,將于上海車展前在猛士917、蛟龍戰甲等車型上通過OTA推送更新。廣汽融合了DeepSeek-R1的ADiGO SENSE,計劃今年上半年陸續上線,逐步覆蓋昊鉑、傳祺、埃安三大品牌系列車型。寶駿接入了DeepSeek的靈語智艙,則將首搭于寶駿享境。
回溯汽車行業發展歷程,上一次出現如此大規模且深度的AI 融合熱潮,還是兩年前。
2022年底,ChatGPT 迅速走紅并在全球范圍內引發廣泛關注,汽車行業亦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技術帶來的變革機遇,積極探索在車載場景引入ChatGPT。甚至隨后百度推出的“國產版ChatGPT”文心一言,同樣在車圈備受青睞,短短兩個月便與眾多車企及零部件企業達成了“上車”合作。
分析原因,從傳統燃油車到新一代智能電動汽車,汽車的底層邏輯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是推動汽車行業與AI加速融合的核心原因。
在過去,傳統燃油車主要圍繞機械制造、發動機以及簡單的電氣系統構建,其核心關注點在于動力性能、燃油效率和基本的駕駛舒適性。而如今,新一代智能電動汽車則將重點放在了電氣化、智能網聯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等方面,這種轉變為AI技術在車端應用提供了巨大的應用空間,催生了大量基于AI的新應用和體驗,讓汽車變得更加好玩、好用。
比如在座艙交互方式上,得益于AI技術的廣泛應用,目前智能汽車的操控方式已經由傳統機械控制進化到了語音交互、手勢控制、生物識別等多種模式融合的新發展階段,無論人機交互的便捷性、流暢性,還是擬人化與個性化,均得到了顯著提升,可以實現主動安全提醒、主動情感聊天以及主動車控等一系列智能化服務,初步具備AI Agent雛形。
不僅如此,憑借AI強大的算法和數據分析及決策能力,為智能駕駛的研發落地提供了堅實支撐,汽車的駕駛控制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過去以駕駛員為主已經轉向了基于AI輔助駕駛的人機共駕,未來有望進一步實現更高級別的完全無人駕駛。
屆時,基于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疊加多元化應用生態,汽車將真正進化為能察言觀色、懂思考、會說話、可進化的AI超級智能體。用理想汽車創始人兼CEO李想的話說,也即是用戶的“硅基家人”。
“就是我不需要再給它任何的指示了,我也不需要給它分配任務了,它就是我們的家庭成員,甚至是家庭重要的組織者,它不但了解我,它還了解我的孩子,了解我身邊的朋友,甚至比我還了解。”談及AGI在汽車行業的終極發展形態,李想表示。
因此不難預見,隨著汽車與AI進一步深度融合,接下來預計將有更多的產業鏈企業引入 DeepSeek 技術,尋求技術創新與業務升級的契機,推動汽車智能化發展進程的同時,進一步加速 “AI 定義汽車” 從理論概念向實際應用的廣泛落地。
AI定義汽車,并非簡單的“AI+汽車”
作為AI領域的“當紅炸子雞”,DeepSeek憑借其卓越性能和“極致性價比”,正不斷成為加速汽車智能化進程的新銳力量。
不過就應用場景來看,目前車企對DeepSeek的引入,主要還是圍繞智能座艙及相關人機交互應用展開。
對此,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指出,這主要是因為DeepSeek 作為一種大語言模型,核心能力便是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能夠處理自然語言理解、生成、推理等多種任務。而智能座艙的人機交互場景,恰恰是大語言模型的重要應用領域,因此被汽車行業作為了與DeepSeek “接軌”的首要陣地。
目前來看,整車廠及其他一些產業鏈企業融合DeepSeek,主要是為了借助其強大的語言處理能力,對各家已有車載大模型的推理、決策能力進行強化升級,進一步提升智能座艙的多元化場景理解、融合推理以及主動服務能力,實現更加個性且精準的座艙體驗。
廣汽就指出,其自主研發的AI智能座艙端云一體大模型ADiGO SENSE通過與DeepSeek-R1融合,在實現更準確的意圖理解和任務分發的同時,還增強了Agent記憶提取和關聯能力,大幅提升了廣汽智能系統的認知與推理能力,讓汽車從“響應指令的工具”進化成了“預見需求的伙伴”。
斑馬智行也表示,其元神AI接入DeepSeek后,不僅能與用戶進行經過深層次思考和推理的自由聊天,而且能基于深度理解與邏輯推理,實現對用戶模糊意圖的精準把握,快速提供所需服務。更重要的是,基于車內外場景主動分析用戶隱式需求,為用戶提供車書車控、主動對話、餐飲娛樂推薦等合適的服務組合。
在此基礎上,接下來如果DeepSeek能力繼續提升,業內預測,DeepSeek 甚至有望在智能座艙領域對之前的座艙大語言類模型形成替代,并孕育全新應用場景,進一步重塑智能座艙的產業格局,推動汽車智能化邁向新高度。
事實上,在汽車領域,智能座艙只是AI的眾多核心應用場景之一。除此之外,在智能駕駛領域AI也大有可為。
眾所周知,在自動駕駛發展歷程中,早期算法主要基于規則驅動,即通過預先設定規則以判定車輛駕駛狀態并做出后續決策。此方式在多數常規場景下雖然能夠有效運行,但在面對復雜多變的道路狀況時,其局限性便會凸顯,難以滿足精準決策需求。
近年來,伴隨AI技術的融入,自動駕駛算法得以憑借對海量數據的學習,自動提取關鍵環境特征,實現對路況的精確識別與判斷。不僅如此,AI 算法還可通過與環境的持續交互,不斷優化決策策略,進而提升自動駕駛系統的整體性能。
尤其在過去一年中,端到端智駕大模型熱度漸升,該技術路線通過將感知、決策與控制等關鍵環節進行深度融合,實現從輸入到輸出的直接映射,顯著提升了自動駕駛系統的運行效率與性能表現,正逐步成為自動駕駛領域的主導方向。
此番DeepSeek的走紅,在業界看來,也有望為智能駕駛的持續演進提供新思路。
開源證券就認為,DeepSeek-R1橫空出世,將對智能駕駛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DeepSeek通過對算法優化,以有限算力開發出性能強勁模型,這有望為智駕行業提供借鑒,加強國產算力適配,緩解智駕算力瓶頸。
另一方面,目前自動駕駛玩家正紛紛推動大語言模型甚至視覺語言動作模型(VLA)上車,以提升智駕算法的認知能力,在此過程中DeepSeek-R1有望作為優秀的教師模型,將其性能蒸餾給車端模型,進一步提升車端模型能力。
此外,DeepSeek-R1 及R1-Zero通過強化學習指導思維鏈生成的方式,還有望啟發自動駕駛行業探索通過強化學習來強化算法能力。
不過,盡管DeepSeek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表現驚艷,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同時也指出,智駕領域的大模型除了語言推理,還需要深度融合視覺感知、決策以及執行模塊,目前DeepSeek綜合能力或許未達到相關高度,但在推理規劃、用戶交互以及常識性駕駛知識等方面,可以作為端到端外掛,為智能駕駛提供關鍵支持。
而從更廣義的視角審視,所謂 “AI 定義汽車”,并非單純將 AI 技術疊加于傳統汽車,實現功能拓展,而是一場對汽車產品定義、生產制造、用戶體驗以及商業模式全面且深度的革新。
比如在設計研發階段,AI大模型不僅可以通過強大的虛擬仿真等能力優化車身外觀、內部材料結構、動力電池以及芯片架構等設計,還能依靠代碼生成能力大幅提升汽車軟件開發效率;在生產制造階段,可以通過引入AI技術實現智能制造,極大地提升效率與質量;在銷售環節,利用AI開展精準營銷,則能夠讓汽車廠商更精準地觸達目標客戶。
換言之,在汽車全生命周期,未來AI技術都將發揮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全面擁抱AI,頭部車企加速轉型
在“AI 定義汽車”趨勢下,汽車行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為在這場激烈的變革中脫穎而出,當下整車廠們已經不再局限于在汽車行業“內卷”,而是紛紛宣告向AI科技公司轉型,謀求更大的機會空間。
近日,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在《行穩致遠,2025向藍海進發》的開工信中就再次重申,小鵬汽車的目標是成為“面向全球的AI汽車公司”,實現產品(技術)、商業、組織與全球化的全方位領先。
在何小鵬看來,AI正給所有行業帶來巨大機遇。上一個十年,小鵬汽車率先擁抱人工智能,已經先后布局了AI汽車、AI機器人、飛行汽車、AI芯片、AI OS等領域。下一個十年,其預計AI將繼續驅動汽車,甚至全球范圍內的軟硬件產生巨變。
為此,小鵬汽車將持續堅持“軟件+硬件”的全棧自研道路,以AI賦能和推動產業變革,并于今年在AI上單項投入約45億元。
在年初的CES 2025上,長城汽車也宣布聚焦成為一家全球化的AI科技公司,全面擁抱“AI文明”時代,并提出了關于AI發展的新思路,即空間語言智能體大模型ASL。
按照長城的設想,在ASL階段,汽車將可以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處理和智能決策,成為一個真正的AI智能體。
目前,長城汽車正在不斷加速智駕端到端大模型進化,同時加快推進其他各類垂域大模型的開發,探索更多AI Agent的可能性。據長城汽車CTO吳會肖透露,為達成上述目標,長城汽車每年將投入超百億研發經費,預計到2025年累積投入過千億元。
理想汽車更是早在2022年就將AI作為了重要戰略方向,并于2023年初,正式將AI“從一個隱藏的戰略,變成一個開放的陽謀的戰略”。在李想看來,所謂智能化下半場,講的并非傳統的軟件智能,而是真正的人工智能,這是造車往下延續的一個必經之路。因此AI對于理想,在愿景上意味著“未來的全部”。
具體到行動上,理想汽車除了致力于將汽車打造成用戶的“硅基家人”,未來還計劃入局人形機器人領域。不過李想也明確表示,雖然機器人100%會做但不是現在。
“因為車是個無接觸機器人,而且道路是標準化的,包括道路上的提示和參與者都是標準化的,而且每個人都受交通規則的訓練,我覺得這已經是最簡單的機器人了,如果車沒法實現,其實其他人工智能機器人,還是非常有限的。”李想指出。
除此之外,還有長安、吉利、蔚來、比亞迪以及奔馳、寶馬、大眾等車企,都在加速推進AI與汽車的融合。其中長安汽車已于日前明確提出,2025年長安汽車將堅持“無AI不創新、無AI不長安”的理念,率先將智能化推進至全新高度,啟動“北斗天樞2.0”計劃。
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則宣布,將于3月初對外發布重磅AI智能化戰略,推動吉利成為智能汽車AI科技的引領者。
在此背景下,AI正逐漸成為決定汽車行業未來競爭格局的關鍵 “勝負手”。李想此前就明確指出,未來3-5年,汽車行業最大的變量將來自AI,包括智駕、智能助手,它們將給消費者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也是真正質變的開始。
接下來,就看誰能更高效地將AI與汽車深度融合。顯然,近期DeepSeek的異軍突起,為業界沖刺這場融合之戰提供了新的思路。
DeepSeek從爆火到入局汽車賽道,恰逢汽車產業百年變革的臨界點——內燃機時代,汽車主要依靠機械和動力系統支撐;智能電動汽車時代,軟件迅速嶄露頭角主導產業發展;如今,AI 強勢登場,通過賦予汽車認知和持續進化能力,正徹底改寫汽車甚至移動出行的定義。
也因此,當下汽車行業的競爭,表面看是技術賽跑,實則是基于AI 對“出行本質”的重塑。這意味著,車企只有進一步深挖AI潛力,才能打造出更智能、更人性化的出行體驗,在未來角逐中站穩腳跟 。
畢竟正如DeepSeek所言,“未來的汽車將沒有‘方向盤’,因為AI比人類更懂得如何抵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