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銷量超越秦PLUS 小鵬超越日產
2月,吉利星愿首次奪得中國乘用車銷量榜冠軍。
除星愿外,吉利系還有4款車上榜,星越L以超2.6萬輛的銷量位居第三;曾經在1月進入榜單前十的星瑞,銷量環比大降超35%,排名下滑至第14;熊貓銷量雖然環比下滑19%,但再次進入榜單;而繽越銷量環比實現翻倍暴漲,再次上榜。
不過,銀河星艦7 EM-i則遭遇滑鐵盧,銷量環比出現腰斬,從原本2萬輛驟降至1萬輛,無奈跌出了榜單。
比亞迪旗下車型同樣上榜5席,海鷗、秦PLUS、秦L三款車銷量環比實現上漲。其中海鷗再次回到榜單前三,位居第二,秦PLUS重回前五。得益于智駕版的上市,比亞迪銷量環比實現逆勢上漲,穩居乘用車品牌榜銷量冠軍。
在TOP20品牌榜中,除比亞迪外,小米是唯二實現銷量環比上漲的品牌。2月小米銷量環比上漲3.6%,首次進入榜單。小米銷量得以攀升,主要得益于旗下車型SU7市場表現穩步提升。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2月SU7的銷量首次超越秦PLUS,強勢挺進車型榜TOP20前五,為小米品牌在市場中贏得了更高的關注度與市場份額。
同時,小鵬的市場表現同樣可圈可點。盡管2月銷量環比微降,但首次超越日產,并首次進入榜單前15,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
根據乘聯會數據,2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量138.6萬輛,同比增長26%,環比下滑22.8%。相比歷年2月,今年2月零售量處于歷史高位,市場表現相對較強。
車型TOP20:星愿首次登頂冠軍,小米SU7首進前五
在TOP20車型榜中,新能源車占據12席,星愿以超2.8萬輛的銷量超越海鷗,首次奪得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冠軍。憑借產品力的突出,小米SU7銷量環比上漲3.6%,超越秦PLUS首次進入榜單前五,位居第四。
比亞迪旗下在榜車型僅剩5款,其中最暢銷車型海鷗銷量環比大漲48%,排名從1月第18上升至第二;秦PLUS銷量環比上漲16%,再次進入榜單前五。
宋PLUS、宋Pro銷量環比均出現下滑,但排名有所上升,前者再次進入前十;后者再次進入榜單位居第15。
特斯拉Model 3銷量環比暴漲超1倍,重回榜單前十,位居第九;但其“兄弟”特斯拉Model Y銷量僅8006輛,環比大降69%。不過,隨著新款在3月份的交付,Model Y的銷量已經逐漸回暖,3月首周銷量已經達到8700輛。
燃油車方面,朗逸、速騰、帕薩特、星瑞、軒逸、鋒蘭達等車型銷量環比出現大降,尤其是軒逸銷量環比大降41%,排名直接從前十下滑至第17。
目前合資油車排在前十的僅剩朗逸和速騰兩款車,且兩者銷量環比均大降超20%。帕薩特銷量環比大降39%,排名從前五跌落至第12。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繽越銷量環比實現翻倍暴漲,重回榜單。目前繽越正在北京地區進行優惠車型獲得,最高可享受1.4萬元優惠,最低起售價來到5.98萬元。這一大幅度的優惠促銷活動直接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車門檻,吸引了眾多預算有限的消費者。
品牌TOP20:小鵬超越日產,比亞迪、小米逆勢上漲
在TOP20品牌榜中,18款車銷量環比出現下滑,僅比亞迪和小米銷量逆勢上漲。
隨著智駕版車型的上市,比亞迪2月銷量環比上漲5.6%達19萬輛,穩居中國乘用車品牌榜榜首。憑借一款su7,小米銷量穩步提升,2月銷量達2.4萬輛,環比上漲3.6%,首次上榜位居第19。
值得注意的是,小鵬汽車盡管在2月面臨銷量環比1.4%的下滑壓力,但憑借M03、P7+等車型銷量的穩步增長,成功超越日產,首次闖入榜單TOP15。3月13日,起售價17.68萬元的新款小鵬G6和G9震撼上市,隨著兩者的大規模交付,小鵬銷量將再次突破3萬輛,向歷史新高發起沖擊。
燃油車本田、奇瑞、捷途、奧迪、寶馬、銀河、紅旗、豐田銷量環比大降超30%。其中,本田的處境尤為艱難,銷量近乎腰斬,排名也再次下滑至第八位。曾經風靡一時的爆款車型本田CR-V、雅閣銷量均不到1000輛,皓影銷量剛過5000輛,思域銷量下滑至2400輛左右。
日產同樣未能幸免,銷量環比大降超34%,排名持續下滑,已從前五跌落至第14。旗下主力車型軒逸銷量環比大降超41%,逍客和天籟的表現也不盡人意,銷量分別僅6,203輛和3,611輛。
奇瑞銷量從6.4萬輛直降至3.3萬輛,環比幾近腰斬,排名下滑至第十。旗下瑞虎8、艾瑞澤8和瑞虎7銷量均出現大降,尤其是艾瑞澤8銷量環比大降57%。
五菱汽車銷量雖環比出現了小幅下降,但依舊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再度超越長安,成功躋身銷量榜單前五名。在其眾多車型中,宏光MINIEV與五菱繽果堪稱銷量擔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四座版MINIEV一經上市,便立竿見影地促使五菱宏光MINIEV的銷量回升。在3月的第一周,五菱宏光MINIEV一舉超越了海鷗以及 Model Y,強勢登頂乘用車銷量榜首位。
2月,歷來是汽車市場的傳統銷售淡季,市場氛圍相對沉寂。然而,進入3月、4月后,眾多新車將陸續推向市場。屆時,中國乘用車市場的競爭必將愈發激烈,各車企間的 “拼殺” 也將進入白熱化階段。